文山活出“尺度” 提高自我修養

活出“尺度” 提高自我修養
“修身 治國 齊家 平天下”,相信很多人都提過,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但不得不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對于提高自身的修養是很重要的。這也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在這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在幾千年前就能夠總結出一套為人處世、提高修養的大綱。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無法通過有限的見識判斷人好人壞。往往我們只相信第一眼,所以不斷的 提高自我修養是很重要的。
做人有尺
心無邊,行有度。與人交往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并不疏遠。
心中有“尺度”的人,明確自己的空間,分清是別人的空間,能守住自己的底線,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余,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個人高級的教養。
做事有度
楊修在小說里面是個表現欲太強,做事太出風頭的人,說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想班師回朝。”的話,以擾亂軍心直接被曹操下令砍首示眾。當然這里提一下現在針對曹操赤壁之戰敗走華容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瘟疫。
做事寧可藏拙,不可逾越,當進時則進,當退時則退,當顯時則顯,當藏時則藏,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做人,精明不敵氣度;做事,速度不敵精度;成事,才華不敵韌度。
一個人最深的教養,是把握“尺度”
教養,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藏不住,也裝不出來。
一個有教養的人,一點一滴,,一舉一動,處處都閃耀著善良溫暖的光芒。
《看見》在播出采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這一期節目時,中途采訪戛然而止。
采訪中,記者柴靜正在和張妙的父親對話,隔壁傳來張妙母親嚎啕大哭。柴靜起身,對著鏡頭說:“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說說……”她示意攝像師留在原地,不要拍攝。
進屋后,柴靜把手搭在張妙母親的手臂上,任其默默地哭泣。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只是張家門簾背后模糊映出柴靜拉著張妙的母親的剪影。
柴靜這一舉動,贏得了觀眾的心。
柴靜說,如果是二十多歲的自己,可能會端著攝像機闖進去,拍下張妙母親崩潰的畫面,繼續追問采訪。
但是到了35歲的年齡,她放棄了這么做。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做事,能夠知進退,明了得與失的關系;做人,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凡事有度,其度在于恰好,世事難料,其難在于無常。
處世“尺度”恰好的人,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邂逅無數人之后,依然心懷溫暖善良;歷經世事之后,依然選擇初心不變。
往后的日子里,愿我們學會:
做人要有理有節。有理能讓你在生活中,明辨是非,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但同時還要注意節制,控制節奏。不要讓道理成為提高自身修養的條條框框。
點擊“閱讀原文”微信免費預約~!
- 上一篇:文山夫妻生活 不是誰征服誰
-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文章


|
|
